選擇語言
CN
; ;

山谷音樂廳, 承德

對音樂空間的重塑與再想象

山谷音樂廳猶如一塊天外飛來的史前巨石,墜落在金山嶺長城腳下的山谷之中。巨石洞穴里包含了半露天的劇場、室外舞臺、觀景平臺和一系列服務空間,讓音樂與自然交融。

山谷音樂廳的混凝土結構仿佛一個“容器”,承載著建筑師的諸多理念——外觀、聲效及與自然環境的呼應都據此實現。

奧雅納與OPEN 建筑事務所合作,負責了項目的結構、機電和綠色建筑的全部工作。設計團隊突破傳統模式,提出一體化解決方案,純粹以結構設計實現最佳聲效。

項目概要


790平方米 總建筑面積

12

24×36頂蓋,呈上大下小倒錐形

獨特造型

建筑高12米,呈上大下小倒錐形,以12米×14米最小“足跡”接觸地面,頂蓋達24米×36米,總建筑面積790平方米。獨特的造型產生了巨大的傾覆力矩。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內殼和外殼之間的關鍵位置增加了連接墻,以形成空間結構系統。我們的結構工程師采用了先進的拓撲優化技術來確定連接墻的位置,并微調混凝土外殼的曲率和表面波折的幾何尺寸,以提高模板的重復度,降低施工難度。


© 2021 Jonathan Leijonhufvud

悅耳音效

半露天劇場和室外舞臺為聲學設計帶來巨大挑戰。我們與建筑師和聲學顧問合作,調整開洞位置以及臺階和混凝土內殼層疊轉折的形狀,在無需附加裝飾和聲學材料的情況下,實現最佳混響效果,呈現出清水混凝土的原始詩意。

 


悅耳音效

半露天劇場和室外舞臺為聲學設計帶來巨大挑戰。我們與建筑師和聲學顧問合作,調整開洞位置以及臺階和混凝土內殼層疊轉折的形狀,在無需附加裝飾和聲學材料的情況下,實現最佳混響效果,呈現出清水混凝土的原始詩意。

© 2021 Jonathan Leijonhufvud

舒適體驗

音樂廳結構內部主要依靠自然通風。我們采用計算流體動力學分析,評估其舒適度,并根據分析結果在頂部和墻面上添加和調整開口。

化繁為簡

由于項目的幾何形狀復雜,我們采用了Rhinoceros軟件協調所有建筑和工程設計工作,并利用結構參數化設計方法為承包商制作了結構和機電圖紙以及3D模型。

我們還通過參數化模型,為承包商提供了所有模板定位坐標并生成了所有鋼筋(多達10,000根!)的3D放樣幾何圖形和2D布局圖,大大減輕了承包商的工作量。

施工是終極挑戰——要將成千上萬塊形狀各異的小塊木模板像拼圖一樣拼在一起,并將10,000根各不相同的鋼筋彎折,并固定到位。

可持續發展

山谷音樂廳旨在以最少的材料打造當地地標。我們通過數字化設計,用清水混凝土塑造所有空間,實現所有功能。混凝土骨料來自當地富含礦物質的碎石,形成特殊的深色調表面,用于澆筑混凝土的木模板全部回收。

山谷音樂廳不僅吸引游客,還將成為該地區復興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