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匯中心(ITC)坐落于徐家匯商圈的核心地帶,是一個集甲級辦公樓、高級購物中心、豪華酒店和休閑娛樂設施于一體的大型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綜合體。項目整體預計于2024年竣工,將成為上海中央活動區新地標,推動徐家匯商圈升級煥新。
奧雅納參與徐家匯中心虹橋路地塊(Lot4)和宜山路地塊(Lot3)工程設計,提供結構、巖土、建筑可持續、聲學和交通咨詢,以及基礎施工駐地服務和鋼結構施工駐地服務。我們在幫助項目順利落地的同時,亦優化其連通性及可持續性。
項目概要
850,000平方米 奧雅納參與設計的地塊總建筑面積達
370米- 浦西在建第一高樓
55%每年節約用水


摩天大樓拔地起
目前在建的虹橋路地塊T2塔樓高370米,將成為未來浦西第一高樓。我們在超高層建筑設計早期階段進行參數研究,對比不同方案,最終決定采用高效的“型鋼混凝土柱鋼梁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腰桁架”結構體系。
考慮到塔樓樓板面積大且采用少量框架柱設計,我們開創性地選用了C80高強混凝土,并在避難層安裝粘滯阻尼系統,大大提升了結構抗震性能,同時盡可能減小柱截面。
我們使用一層高的腰桁架,將56到57層的框架柱由 16 根減少至12 根。腰桁架兼作轉換層構件,有助于解決不規則結構帶來的復雜挑戰。
我們還采用了性能化抗震設計,以提高結構設計的效率和經濟性,并使用鉆孔灌注樁來實現更高的樁容量,從而得以在上海柔軟的淤泥地基上支撐這座摩天大樓。


©SHKP
滬上最深地下室
T2 塔樓建于 6 層地下室之上,刷新了上海最深地下室的紀錄。考慮到其龐大體量且緊鄰運營中的地鐵線,我們設計了75米深的地下連續墻,以控制開挖和降排水過程中的地層移動。整個施工分區分期進行,在滿足上海地鐵嚴苛防護要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基坑施工風險。
由于該地塊內的部分商業裙房將建在運行中的地鐵隧道上方,我們決定采用“平衡配重”的方法來挖除隧道上方的部分土體,以形成與新增結構荷載的等效代換。
數字化設計
塔樓外觀從上至下逐層變化,主入口檐篷呈現彎曲的幾何形狀。實現項目獨特的建筑造型設計,有賴于建筑師與工程師的密切配合。在結構設計的前期階段,我們開發了Rhino和Revit一體化數字平臺,促進各方設計協調,同時保證施工質量滿足建筑結構、幕墻安裝等標準。
我們將Revit應用于制作所有的結構圖紙,在設計更改、圖紙修改上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并實現了更精確的結構材料估算。
基于Python的CAD二次開發也大大提升了圖紙打印的質量和效率。


融通社區
秉承“智能、綠色、一體化”的交通設計理念,我們對六座人行天橋和兩座內部連橋進行了深入的交通研究和全面評估,以增進徐家匯中心與周邊社區和公共交通的連通性,打造綜合交通樞紐。
多層行人空間將構成交通樞紐的核心,地下室通過隧道與地鐵交匯,六座人行天橋適當分配地面交通流量。通過運用Vissim和MassMotion,我們生成動態仿真模型評估車輛和行人動線,使政府和客戶更好地了解既有方案的影響,評估我們建議優化方案的成效。
此外,智能停車預訂系統和自動停車機器人設施的應用,有效節省了運營成本并增加了停車空間。


降噪減振
該項目毗鄰徐家匯地鐵站,地下室周邊銜接三條運營中的地鐵線和兩條在建中的地鐵線,增加了設計難度和施工復雜度。奧雅納聲學專家利用上海地鐵隧道振動測量數據和有限元模型進行結構振動與噪聲分析。
我們為項目提供包括聲學標準、室內隔聲、機電噪聲和振動控制、環境噪聲評估等一系列聲學分析服務。一系列優化設計降低了振動與噪聲對商業裙樓的影響,以滿足優質的商業環境及IMAX影院等功能場館的運營標準。
擁抱綠色
奧雅納作為項目建筑可持續發展顧問,助力徐家匯中心實現頂級的綠色建筑愿景。其中三棟超甲級辦公樓旨在獲得美國LEED鉑金級認證,一棟酒店及購物中心目標獲得LEED金級認證。
為營造更好的室內環境,我們在項目設計中提升了綠化空間比例,并采用節能的空調系統以及智能控制管理系統。此外,我們通過鋪設高反射屋面以降低潛在的城市熱島效應,并在樓頂安裝光伏板來收集太陽能供日常使用。
我們選用本地綠色建材,以最大限度降低建筑材料在全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并將水資源循環利用于景觀綠化、道路清潔和潔具沖洗,預計每年可節約用水55%。此外,項目也大量采用了低揮發性材料、可再循環材料和區域材料,以達到節材和降低隱含碳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