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語言
CN
; ;

大館 - 古跡及藝術館, 香港

從昔日禁地到文化地標

大館 - 古跡及藝術館是香港最大的歷史建筑活化項目,將擁有170年歷史的舊中區警署建筑群轉型為全新的藝術和文化中心。經過十余年保育和建設后向公眾開放。

“大館”是昔日警務人員和公眾對前警察總部的俗稱,選用此名是為了突顯其歷史意義。今天的大館與周圍的商業大廈形成鮮明對照,在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中營造出稀有的“庭院”,公眾可在此欣賞風景、享受寧靜、緬懷古跡。

奧雅納自2007年起參與項目,提供結構、土木、巖土、幕墻、照明、消防、材料和安全咨詢等跨學科工程服務。

項目概要


170 歷史

16歷史建筑得以保留、修復加固、活化再用

2新增設建筑 : 賽馬會藝方和賽馬會立方

To view this video, you must enable cookies.

項目由香港賽馬會與香港政府牽頭,修復三處法定古跡(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中的16座歷史建筑,并增建2幢由瑞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建筑師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設計的標志性大樓。

我們的香港、倫敦團隊和香港審批機構密切合作,尤其是與專注于古跡建筑的Purcell事務所一起保育、修復和加固所有歷史建筑,實現場館的活化再用。我們采用破壞性最小的結構加固措施,加強建筑群的整體穩定性,也為香港將來的文物保育項目樹立了新標桿。

活化再用古跡結構

由于年代久遠,古跡建筑的圖紙記錄或施工信息已經不存,我們從查明原有結構情況和驗證原有材料強度入手,測試歷史悠久的磚、木材、混凝土和鋼材。經過調查發現,鋼筋混凝土板內部有一類不尋常的鋼筋,由兩、三根直徑為5毫米的鋼絲絞成一束。

在材料測試中,我們發現這類絞合鋼筋具備與現代鋼筋相似的抗拉強度。根據基本的工程準則,結合對測試數據的統計分析,我們證明加固原有鋼筋技術上是可行的,避免了在前中區警署和中央裁判司署大規模重建樓板,因此有效地保留了歷史原貌。


保育加固歷史建筑

大部分歷史建筑在當年施工時的技術和材料非常有限,如今我們重新以現代工程方法評估原有建筑,不可避免地需要對舊結構進行優化。

我們的香港結構團隊與倫敦創新技術與研究團隊合作,通過個案研究,收集了大量歷史建筑的形式和材料信息。

其中監獄D倉建于1858年至1862年間,是原本呈五角放射狀監獄建筑群的重要部分。


其西翼底層是一個風格古典的空間,擁有磚砌拱形穹頂。我們評估了支撐穹頂的磚墩,原有結構的承重能力有限。于是我們設計增加鍍鋅拱形鋼梁支撐在穹頂下方,幫助提升外墻的支撐力,也避免了加建內部框架而破壞原有的古典穹頂。

監獄D倉底層的磚砌拱形穹頂。

新建筑的獨特現代感

兩座新建筑——賽馬會藝方和賽馬會立方,分別為美術展覽和表演藝術提供優質的空間。新建筑高于原址遺留的邊界墻,向外界展示標志性的當代設計,并在下方營造出匯聚人群的公共空間,包括賽馬會立方下部的半戶外表演空間。

我們采用中央鋼筋混凝土核心筒,加上懸挑鋼架系統,為新建筑打造大空間感的無柱展廳。兩個分離的“盒狀”結構組成兩個高達7米的展覽樓層,通過一條獨立支撐的混凝土螺旋狀樓梯銜接,營造出強烈的視覺效果,吸引訪客拾級而上。

新建筑的幕墻由特制鋁磚包覆,磚由100%回收的合金車輪鑄造而成,質感與風格與古跡原有的花崗巖邊界墻交相輝映。

我們對外圍鋼架之間的磚塊排布進行風荷載測試,并獲得審批機構認可。


創新基礎方案

大館位于中環半山區,地下80米以上都沒有巖層,兩座新建筑的樁基礎工程只能在狹小空間內開展,并且需要最大限度減少對古建筑的影響,因此建造端承樁并不可行。

我們設計了旋噴摩擦H樁作為新建筑的基礎。與新建筑毗鄰的監獄F倉是一座2層結構,原本以鋼框架、磚墩作為地基,我們為其定制設計了旋噴迷你樁作為新的基礎。

在全分離的花崗巖地層中,旋噴H樁及旋噴迷你樁通過兩階段的灌漿來增強樁身的摩擦力。這種技術將樁基礎施工對古建筑的影響降至最低。


照明藝術

大館的照明設計與建筑和飾面緊密結合,將各種建筑形態和空間融為一體。

兩幢新建筑的照明設計充分利用鋁磚展現紋理,同時提供功能性照明。在賽馬會藝方的屋頂上,鋁磚墻呈現出另一種功能,成為專為該館設計的遮陽網格,以保護頂層畫廊免受陽光直射。

賽馬會立方擁有一個高達8米的多功能禮堂,設有網格天花吊頂 。照明裝置位于網格上方,通過建筑結構整合照明和過濾光線,給下方空間提供柔和的一般照明。由此在網格上產生的“光暈”與禮堂大廳的球形玻璃LED吊燈相呼應,形成視覺上的聯系。

公共空間的照明方案盡量減小對古跡外墻的影響,在夜晚以燈光將人行通道、新舊建筑與檢閱廣場融合,帶來溫暖且充滿包覆感的氛圍。

畫廊的天花板配有漫射膜來過濾進入的日光,并為展覽創造寧靜的環境光,控制日光水平以保護藝術品。薄膜上方的電燈在夜間開啟,代替日光,照亮空間。


消防安全

我們采用消防工程方法,在不影響建筑安全的情況下,成功保留歷史元素。

在警察總部大樓和中央裁判司署,由于無法改造原有樓梯,使之滿足現代條例疏散樓梯和出口寬度要求,我們提出了煙感檢測等改進措施。基于新的人流載荷和加固措施,我們進行疏散分析,比較合規設計和建議設計的疏散時間。分析顯示,在建議設計下,通過火災探測的早期預警和良好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們可更快逃離建筑物。因此,歷史樓梯的原有結構得以保留。


B倉和E倉是原域多利監獄的監獄大廳,樓層之間采用內部循環樓梯。按建筑規范要求,樓梯空隙周圍的天花板下側需懸掛不小于450毫米的固定屏障,以確保在開口附近形成熱煙氣層,供主動噴水保護之用。為了保護原有建筑,固定防煙屏障和自動防煙簾都不可取。為了克服這一限制,我們建議采用快速響應灑水噴頭,并進行計算流體動力學建模,以評估噴頭的激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