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形曲線的連接路,以避開接近機場跑道及政府飛行服務隊總部的著陸區。 © Marcel Lam Photography
非浚挖式填海工程
奧雅納設計了創新的非浚挖式填海方案,在香港首次運用。填海工程可以提供23公頃的土地面積,以容納隧道東面入口、香港連接路地面部分、相關維護設施以及香港口岸與香港國際機場之間的連接路。
與傳統的浚挖式填海相比,非浚挖方法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淤泥疏浚與處置的工作量,節省了回填物料,并降低工程對總體水質的影響,我們研究各類非浚挖方案以及場地和環境限制,最終采用鋼圓筒圍堰穿過淤泥層壓下海床,以石柱形式打造海堤,輔之以帶狀排水溝。
觀景山隧道
香港連接路工程包括一段觀景山穿山隧道,位于機場路和機場快線軌道下方,盡可能減小工程對于東涌居民的環境和視覺影響。由于地質特性復雜多樣,這條1公里的隧道采用了四種不同的施工方法:觀景山段巖層堅硬,采用鉆爆法;機場路段采用礦山法,以便在隧道施工期間保持道路暢通;機場快線段采用隧道整體箱涵頂進法,以滿足鐵路軌道嚴苛的沉降要求;而新填海路段工程限制較少,采用了明挖回填法施工。


大跨高架橋梁
高架道路以大跨距為特色,跨越兩條通航水道和沙螺灣與?石灣之間的陸岬,由于陸岬包含具有考古價值的地點,因此需要避免進行橋墩施工。為了保護考古地點和自然景觀,我們設計的高架橋主跨達180米,從空中越過保育地段而不必觸及大嶼山土地,建成時創下香港同類結構的新紀錄。我們在安裝大跨距橋面時,還專門定制了橋面起重機。
高架橋其他部分的主跨也增加至最寬75米,以減少西部水域中的橋墩數量,保護施工地段的水質。同時,高架橋面厚度保持一致,上層結構因此擁有統一、修長的外觀。


跨越沙螺灣海岬的180米橋跨,避免了在指定具考古價值的地點進行橋墩施工。
韌性設計考量
按照設計標準,項目巨型結構的使用壽命可達120年,能夠安全抵御地震和臺風等極端氣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