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譽為美食天堂,卻也面臨著食物浪費的隱憂——全城每天棄置約3,600噸廚余,全部運往當地垃圾填埋場處理。為了以可持續策略解決這一日益嚴峻的問題,香港政府規劃建設了首座大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1,將食物垃圾轉化為電力和有機堆肥料,這也是亞洲同類項目中最大的基礎設施之一。
奧雅納受運營商OSCAR Bioenergy JV委任,深度參與這項設計-建設-運營(design-build-operate,DBO)項目,負責跨學科的詳細設計,提供了工藝、機電、土木、結構、巖土工程以及建筑和景觀設計。
轉廢為能
O?PARK1位于香港北大嶼山小蠔灣,設計處理量為每日200公噸已源頭分類、可生物降解的廢棄物,包括食物和其他有機垃圾。通過厭氧分解和好氧堆肥技術,這些廢棄物可以轉化為沼氣和堆肥產品。沼氣用于發電,所生產的熱量和電力除供內部使用外,預計每年可以輸出約1,400萬度剩余電力,相當于約3,000個家庭的用電量。通過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發電和堆填有機廢物,這一設施每年也將減少42,000噸溫室氣體排放。
項目概要
200公噸 每日廚余處理量
1,400萬度每年輸出剩余電力
42,000噸每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設計契合功能
奧雅納契合有機資源回收的獨特功能需求來設計這項設施。例如,我們考慮廚余處理過程造成的空氣污染,引入一種級聯氣流策略,可以通過將異味含量較低的處理區域移至異味含量較高的區域從而減少外來供氣量,以減少處理和排放異味氣體的總量。這一系統也可以節省能耗,同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我們的結構工程師也建議在堆肥大廳采用倒立梁設計。這類設計在屋頂上方橫梁之間移動不可用的空隙,盡可能擴大操作流程的凈空空間,同時將通風量減至最低。我們還充分利用屋頂梁上方的空隙塑造了綠色屋頂。
創新運用BIM
奧雅納具有業界公認的建筑信息模擬(BIM)經驗,考慮到O?PARK1項目跨學科合作的特性,我們在建筑設計初始階段就提議構建BIM 3D模型,以便在各合作方之間更好地進行設計協調。我們的努力得到客戶高度贊賞,并被委任為項目的BIM經理,負責開發一個融合各學科意見的新模型,這一模型最終被納入施工、成為建成記錄。
此外,我們將BIM模型與虛擬現實(VR)技術相結合,為客戶帶來更多有價值的運用,例如這項VR程序可供運營方進行員工安全或操作培訓。
實現可持續藍圖
香港三個主要的堆填區即將達到飽和,完善廢棄物管理基礎設施對于保障城市宜居性意義深遠。O?PARK1正是香港有機資源回收系統的第一項大型建成設施,奧雅納也積極參與香港另外兩項策略性基礎設施:香港第一座自給自足的污泥處理設施“源·區”和一座專門用于電子廢棄物處理的轉廢為能設施。這些具有示范效應的項目展示了奧雅納跨學科的綜合實力以及與政府長期穩固的合作,以共同塑造更舒適、更具可持續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