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位于廣州南沙自貿區,新校區設計融入當地環境,融合科技與自然,旨在打造“碳中和”及“零水浪費”的智慧綠色校園。
逾1.1平方公里的校園內設施齊全,包括教研空間、體育設施、宿舍、24小時開放圖書館,以及能源和數據中心等。
奧雅納與KPF建筑設計事務所合作,為校園提供一體化工程設計服務,攜手打造這一智慧、可持續、具韌性的未來校園。我們的服務范圍涵蓋校園市政設施、巖土、結構、機電、幕墻、智慧建筑技術以及可持續設計。
項目概要
15% 幕墻效能優化
1.1平方公里總面積


(c) Zhangchao
(c)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
面向零碳
我們從工程層面為實現零碳校園運營做好準備。主要戶外協作區和建筑物結合一系列高效節能機電設計及被動和主動可持續設計,以提升舒適度,促進互動,并最大限度降低項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綜合管廊同時容納冷、熱水管道,實現更為高效的集中冷、熱源供應。校園設有“能源中心”,提供區域供冷系統以及園區集中熱水系統。我們對園區數據中心產生的熱量和空調冷凝水進行回收利用,為校園提供高效的能源解決方案。
(c) Zhangchao
構建水韌性
為應對地區洪澇風險,我們全方位考慮景觀和水系設計,以實現“海綿城市”韌性藍綠體系的設計理念。
我們采用垂直設計方法,中間高,四周低, 并融入景觀,連接開放空間,促進校園內外的道路徑流,有助于洪澇適應性,并提升本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在三條河道環繞下,校園內水系設計秉持“零水浪費”理念,雨水和輕度污水將循環再用,推動污水再利用研究計劃,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來水的需求。


(c) Zhangchao
智慧校園
校園搭建綜合數據平臺,通過一系列智慧校園應用(如第六代無線網絡、物聯網應用程序、智能教室和智能建筑運營等)實現校園設施的綜合管理和使用。我們設計的信息和通訊技術基礎設施為平臺搭建提供助力。平臺通過實現互連互通、資源共享,促進校園運營,提升教職工和學生在校內的舒適度和便利性,并助力達成校園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此外,校園被設想為一個“生活實驗室”,結合未來擴展與持續升級的需求開發,能夠更好地與未來前沿科技融合。公用配電為智能監控系統提供數據連接點和電力供應,使物聯網研發活動得以在安全的環境中展開。
因地制宜
基于建筑和景觀考量,校園內建筑物的高度和平面形狀復雜多變,且部分高層建筑應空間功能需求不設地下室。然而,校園選址地區松軟地層深厚,如何在特殊地質條件下滿足設計需求,為基礎設計帶來挑戰。此外,部分實驗室對微振動的限制條件,也對基礎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項目啟動以來,奧雅納的巖土技術專家為地基處理的功能和技術要求提供了專業建議。我們深入研究并提供了不同單工況和各種組合工況下,基礎抗壓、抗浮、水平承載、差異沉降等問題的解決方案。最終的基礎設計完全滿足了校園的復雜功能和重要施工節點的需求。
靈活多樣
如何助力校園內建筑物實現豐富功能,以滿足多方使用需求,是我們的結構工程師在項目中面臨的重大挑戰。
以校園中央區域標志性的八翼實驗室大樓為例,盡管各翼外形相似,但內部建筑功能需求均有所不同,并且要為未來空間功能的靈活轉換預留條件。我們提供了一體化的結構解決方案,包括荷載預留、結構靈活性、高凈空、成本控制和施工便利性等。
鑒于未來不斷增長的使用需求,我們與校方討論適當提高了實驗室的荷載預留。例如我們在弧形大廳設計了一個大夾層區域,在不需要結構加固的情況下,可通過少量的改造,實現雙層高度空間。
彈性高效
在校園中央區,機電系統的設計不僅充分考慮如何滿足現階段的功能需求,還為實驗室未來功能改造提供前置方案,實現彈性設計。
針對實驗室空調通風能耗大的特點,我們采用一系列節能減碳設計,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具有熱回收功能的高效空調系統、依據日光及人員情況進行智能控制的照明系統及過渡季新風系統等。
(c) Zhangchao
和而不同
根據不同的建筑功能,校園內幕墻設計各不相同。在奧雅納一體化設計理念下,不規則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面板、玻璃、防火外墻、鋁以及鋼等不同材料被靈活運用于幕墻系統。遵循熱工性能、建材可持續性、結構性能、可施工性和當地設計規范等一系列核心原則,我們用幕墻語言充分表達出建筑的設計意圖。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校園設計,以綠色、智慧和韌性描繪出未來大學的嶄新面貌,并為下一代的高校設施樹立世界領先的標準。
隨著校園一期工程的竣工投用,校園將開設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制造工程3個本科專業,以及先進材料和微電子等15個碩士和博士專業。
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校園里,一系列綠色、智慧和韌性的設計極具示范性,將為學生和教職員工提供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環境。新校區的設計描繪出未來大學的嶄新面貌,并將為下一代的高校設施樹立世界領先的標準。